古代宁古塔是什么地方,满清都有哪些人发配宁古塔
曾经被流放至宁古塔的犯人描述说:“若到了宁古塔,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!”可见宁古塔是一个非常让人发毛且可怕至极的地方。据史料考证,宁古塔原为满清发源地,属极北之地,但此地缘何如此恐怖异常呢,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析。
宁古塔旧址
一、宁古塔的前世今生
宁古塔,并没有塔,是妥妥的一个地名。它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。此地是清代宁古塔将军的治地和驻地,是清政府设在盛京统辖黑龙江、吉林广大地区的经济、军事和政治中心。
《宁古塔纪略》:“相传昔有兄弟六个,各占一方,满洲称六为宁古,个为塔,其言宁古塔,犹华言六个也”。
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都生活在此地,人们便将此地与满清六祖联系起来,故而此地也被世人认为是满清的发源地,所以宁古塔也叫宁古塔贝勒。宁古塔后来移驻吉林乌拉,是满清流放罪犯的场所。
二、动辄流放宁古塔
按常理来推测,此地既然是经济、军事重镇,可为何会成为人们谈其色变的不毛之地呢。我们在大清宫廷剧里偶尔会听到皇帝对那些犯错的官员发落道:“发往宁古塔,与披甲人为奴,永世不得入关。”皇帝轻轻一句话,这些戴罪官员活罪虽免,但发配宁古塔,却是他们生不如死的开始。
但凡知道地理和气候方面的常识,我们就不难理解,宁古塔远在黑龙江牡丹江一带,寒冷而且路途就有千里之遥。换言之,那些被清朝皇帝一怒之下流放至此的人,就能很轻松地到“雪乡”一逛了。可惜的是,满清时候的牡丹江可不是AAAAA级景区。满清正值小冰川期,宁古塔“撒水成冰”,气候条件恶劣,而且经常有豺狼虎豹。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,农作物无法生长,叫不毛之地也不为过。而且他们能平安到达此地就算是万幸之事了。
吴兆骞:“宁古寒苦天下所无,自春初到四月中旬,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,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,八月中旬即下大雪,九月初河水尽冻。雪才到地即成坚冰,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。”
清朝诗人吴兆骞,曾经也被发配至此,否则写不出这么“真情实感”的诗句。
话分两头,宁古塔谈之色变,让人望而生畏,流放之刑也的确让人心惊胆战,流放不怕,怕的就是流放到宁古塔。边陲之地甚广,为什么大清皇帝要把一干罪臣流放至此呢,是为了让他们寻找初心吗。也许真有这层意思。
死罪豁免之后,流放至此的这些戴罪官员,就一个宿命——拼命改造。前文已述,宁古塔是满清的发祥地,让他们在这里戴罪立功,好好改造,也体现了清廷皇室想重现太祖时期的辉煌。
这里还有一类人不可忽视:“披甲人”。顾名思义,披甲人肯定跟军人类似,但有一定区别。战时,披甲人要冲锋陷阵,充当十足的军人,闲时就自给自足,发展生产(限于气候,只能是狩猎为主)。这些被流放至此的罪臣,此时只能伺候这些披甲人,要成为他们的奴仆。也许是因为北方人的豪气与直爽,披甲人与这些流放过来改造的罪臣,关系相处融洽,而且彼此照应。据史料记载,这些被流放至此的昔日达官贵人,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,也是各取所需,他们也对宁古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,所以两个群体相处于此,大部分时间倒也相安无事。
三、满清都有哪些人发配宁古塔
去了宁古塔,等于走上了黄泉路。动辄被皇帝流放至此的人多为满清文官。他们在此不用纳粮、不用当差,到了此地根本也没有跑的余地,所以他们与披甲人相处和谐也不足为奇,因为他们的想法也已经很单纯了,那就是心平气和地改造、保命。
满清的“十大酷刑”也许我们都已熟悉,但对于宁古塔之“流刑”,也让流放之人后脊发凉,甚至生不如死。大清以来,被流放至此的人不在少数。我们所熟知的有郑芝龙(郑成功之父)、清初著名的文学家金圣叹、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、明代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、大学士方拱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