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男子的弱冠之年是多少岁,弱冠之年简介
古代男子的弱冠之年是多少岁,相当于现在男子的二十岁,年满二十岁就代表成年了,要参加成年礼。古代男子的弱冠之年是多少岁也是十分有讲究的,弱冠之礼过程复杂,但都代表对刚成年男子的美好祝愿,是一个很郑重的仪式。
男子弱冠之年是多少岁
弱冠之年简介
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的年纪,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,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。一般来说,加冠礼由父亲主持,并特邀德高望重的贵宾为行冠礼的男子加 冠。在加冠的次数上,分别加上三次,各自代表该男子往后开始拥有治人、为国效力、参加祭祀的权力。
三次加冠结束后,特邀的贵宾还要向行冠礼的男子宣读祝词,赐予他一个美字,寓意他在未来能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。此外,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,要将头发盘成发髻,然后再带上帽子,这样方能称之为冠礼。
男子的弱冠之年:20岁
弱冠之年的冠岁,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,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,二十岁也称“弱冠之年”。古时候,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,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,要为他们举行一次“成人礼”的仪式。男行冠礼,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,谓之“结发”,然后再戴上帽子。
古代男子20岁身体还未发育强壮,所以叫作“弱”,而弱是年少之意。弱冠之年源于周朝的“冠礼”,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,代表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。古代男子年至二十就是弱冠之年,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。
古代弱冠之礼的讲究
弱冠之年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,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,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。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,选定加冠的来宾,并准备祭祀天地、祖先的供品,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,祭告天地、祖先。
冠礼进行时,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,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,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,表示弱冠之年从此有参政的资格,能担负起社会责任。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,就是军帽,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。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,是古代通行的礼帽,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。
扩展资料:描述人们其他年纪的古说法
1、孩提:一般指的是2——3岁的儿童。
2、垂髫(tiao):一般指的是三四岁至七岁(女)、八岁(男)的儿童(髫,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)。
3、总角:八岁(女)、九岁(男)至十四岁的少年少女(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两个羊角,故称‘总角’、‘总丱’)。
4、豆蔻:一般指的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少年时代为“豆蔻年华”)。
5、束发:一般指的是男子十五岁。(到了十五岁,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,扎成一束髻);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,因用为指代成童:“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”( 归有光 《 项脊轩志 》)。
6、及笄:一般指的是女子十五岁。(女子拾伍岁行笄礼,表示已经成年,可以结婚了。女子15岁结发,用笄贯之,因此称女子15岁为‘及笄’,也称“既笄”)
7、弱冠:一般指的是男子二十岁。(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人,因为还没达到壮年,故称“弱冠”)。
8、而立:一般指的是男子三十岁(立,“立身、立志”之意)。
9、不惑:一般指的是男子四十岁(不惑,“不迷惑、不糊涂”之意)
10、知命:一般指的是男子五十岁(知命,“知天命”之意)。
11、花甲、耳顺:一般指的是六十岁。
12、古稀:一般指的是七十岁。
13、中寿:一般指的是八十岁。
14、耄耋(mào dié):一般指的是八九十岁。
15、期颐:一般指的是一百岁。
弱冠之年的感悟言语
1、把时间分给靠谱的人和事。
2、把周围的人过滤一遍,缩小朋友圈。
3、善于与人沟通,适度采纳别人意见。
4、与跟生命有关的人耗着,少与生命无关的事耗。
5、多想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,想不透就继续想。
6、超过10个人的饭局尽量少参加。
7、与人为善,善于吃亏。
8、什么事情都可以拖一拖,没必要那么着急,事缓则圆。
9、杜绝事必躬亲,学会抓大放小。
10、减少被别人利用的次数,学会减负。
11、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,即便你很出色。
12、减少蜗居时间,亲近大自然。
13、常问自己,谁对我有恩还没加倍报答。
14、尽量减少与性格孤僻、心态扭曲的人接触。
15、经常笑,学会向比自己小的人称哥称姐,以保持年轻心
16、这辈子做优秀之人,所以努力勤劳是支撑点。
17、常抬头看太阳,保持阳光心态、阳光思考、阳光做事、阳光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