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花的来历,为什么中探花比状元还高兴
探花是科举殿试第三名,在古代,学子中探花比中状元还要高兴,只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。
一、探花的来历
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,原意只是戏称,与登第名次无关,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广泛使用,武则天还增加了武试。那时候只要是高中的人,都会参加“探花会”,顾名思义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赏花。
皇帝会在这里选择一位才貌英俊,长相秀丽的男人作为“探花使”,摘下一朵最鲜艳的花朵献给人才,这个礼仪就好像我们现在给台上嘉宾献花的礼仪。
这个习俗一直被保留下来并逐渐发展为一个名称,一直到宋朝,才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制度。大约从明朝开始,考取进士第一名叫做新科状元,第二名叫做榜眼,第三名叫做探花,合称三鼎甲。
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,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和储备人才的一种制度。从西周发展到隋唐时期,打破了由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,打破了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的政治局面。
科举制度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,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,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,使得一些寒门子弟也能够进入朝廷,并担任一些重要职位。
二、为什么中探花比状元还高兴
状元的才华毋庸置疑,但决定一个人的前途的并非只有才华,其中还有诸多其他的因素。例如人的样貌、气质、性格和运气等等,因此状元只有才华而无其他东西作为支撑,也只能风光一时。
不止如今的社会看脸,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,也有对颜值的考核。如果一个人的外貌符合“朝廷审美”,那就已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了。
“探花使”首先已经在在科举考试中加了很大的颜值分,再加上状元郎的长相如果一言难尽的话,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一定要容貌伟岸。试想一下在朝廷之上,皇帝要是总看一张丑八怪脸,那得多难受。
“探花使”的任务就是负责在科举考试后的杏花宴上,在各个林园中选出最好看的鲜花,折下来送给高中的人才,他们代表的是进士里面的门面,被选为探花使后,也会受到皇帝的更多关注。
看来颜值始终是王道,不仅在现代生活中适用,就连在古代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因素。中了探花就是代表人们对自己的颜值和内涵的双重肯定,所以会比高中状元还要开心。
三、探花郎的官途比状元更加顺遂
探花跟状元的不同点就在于,状元凭借的是真才实学,而探花郎首要的因素就是长相。如果长相不过关,那就不能靠颜值这条捷径了,就得靠自己扎实的基本功。
再加上光有长相也不够,探花郎的才识只比状元郎的才识低了一点,不然朝廷要个绣花枕头有什么用?所以那时候探花是长相加上才华,自然要比状元还高兴啦!
而且皇帝对于探花郎也是格外器重,虽然在重大事件上帮助不了什么。但是能成为朝廷的门面也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,再有外国使团前来拜访的,那还是要指望探花郎用自己的长相来彰显国家实力。毕竟作为朝廷的门脸担当,颜值是不能输的。
古往今来,在很多的朝代中,驸马往往都是在探花中选出。因为驸马都是由皇帝选出,在科举期间,皇室如果有适龄公主,那么探花往往是驸马最好的人选,一旦当上驸马,那可真就是跃进龙门、前途不可限量。
古代科举制度离我们很久远了,我们也不再说状元、榜眼和探花这些词了,想要考试的人也不用去跋山涉水进京赶考,但现代的高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
每年都有很多人参加高考,考生只要是能过了大学分数线就可以,即使大学招收的人数有限,但也有很多人能够上大学。虽然高考很难,但如果拿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之对比,那就是小巫见大巫,不值一提了。
科举制度不仅有笔试还有殿试,所以当你走到最后一关,不光要有才华还要看皇帝的心情。当你有一个良好的外貌,皇帝和大臣自然会多看你几眼,对于那些回答不上来的问题,皇帝也会给一个探花郎,所以那个时候探花就是才华不够,颜值来凑。
所以总结来说,受关注度高的人,发展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。所以探花郎在仕途上,会比状元郎走得更高、走得更远。毕竟在没有整容手术的古代,一个人的颜值是先天的,后天无法更改也强求不来的。
由此来说,在古代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状元更高兴,是因为这个不成文的规定,探花郎要在拥有才华的同时也要拥有出众的外貌,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拒绝一个即拥有才华又拥有出色外貌的人。
四、总结
时至今日,科举考试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,但科举考试制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,值得我们铭记,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,一朝成名天下知。因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古人认为中探花比中状元更高兴,因为皇帝往往会为了照顾平民,状元往往会在平民中选出,含有一定水分,也是为了实现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广。
所以说中了探花不仅是因为才华出众,也是因为外貌出众,意味着才华和样貌得到双重的肯定,探花的才华和外貌得到皇帝的官方肯定,这也意味着探花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