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不韦是个怎样的人,吕不韦到底有多厉害?
吕不韦他经过商,摄过政,打过仗,编过书,是秦完成最后统一的大功巨。而这一切,皆源于一笔最大的商业买卖。
善投机,会取巧,最懂生意经。深谙商业与政治的关系,这是他致"富"的秘决。不懂吕不韦就不懂中国商人。
秦始皇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,特别是在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中,吕不韦的历史地位与功绩是不可忽视的。
吕不韦约生于公元前290年至280年(赵惠文王九年一十九年)之间,卫国濮阳(今河南濮阳西南)人。他的家世无史可考。成年后的吕不韦奔走于各国做生意,后来经商到了韩国,成为"家累千金"的"阳翟今河南禹县)大贾人"。
公元前265年,即秦昭王四十二年,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,遇见了做为赵国人质的秦公子异人。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,秦昭王的孙子,异人的生母夏姬不受宠爱,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,异人又排行居中,倍受冷遇,被送往赵国当人质。身处异国,处境自然彳I危险,秦国又多次进攻赵国,所以,赵国对异人很冷淡,异人的生活极其拮据。吕不韦见而"怜之",并以生意人的眼光看待异人,认为"此奇货可居",决定用金钱帮助异人谋取王位继承人的资格。为此,吕不韦曾回家和父亲商议,他问父亲"耕田能获几倍利?"父亲回答说:"能获十倍利。"又问"经营珠玉又能赢几倍的利?"回答说:"能赢百倍的利。"再问"帮助立一个一国之主,能贏几倍利?"父亲说:"能贏无数的利。"吕不韦因而得出结论,"现在努力耕田,不见得能吃饱穿暖,而帮助立一个国君,得到的益处,则可以传之后世,这种有大利可图的好事,值得去做。"从此,吕不韦弃商从政,由商界进入政界,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
吕不韦先去拜访异人,声称能叫异人飞黄腾达,异人不信。吕不韦便说:"你不知道,只有使你先发达了,我才能发达。"吕不韦分析情况,认为"安国君宠幸华阳夫人,华阳夫人无子,能立适嗣者,独华阳夫人"。可异人长期客居在外,关系疏远,且境况不好,没有能力孝敬长辈和结交宾客。于是,吕不韦拿出"千金",送异人"五百金",让他结交天下诸侯宾客,另"五百金"购买"奇物玩好",准备西游秦国,活动安国君和华阳夫人。
吕不韦首先走华阳夫人姐姐的门路,通过其姐"以物献华阳夫人",并说异人如何贤明,"以夫人为天,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。 "华阳夫人听了心中"大喜",对异人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。其姐便进一步劝说华阳夫人立异人为继承人。她说:"女人得宠靠的是姣美的容貌,可是容颜易老,一旦年老色衰便会失宠。要想永保受宠的地位,最好的办法是乘受宠时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,可是你没有亲生儿子,应该及早在众公子中选一位合意的。如今异人贤德有加,而他的地位又不突出,他的母亲也不受宠,如果你立他为太子,他会终生感谢你,你的地位也就保住了。"吕不韦的多次游说与贿买获得成功,华阳夫人被说动了,安国君终于同意,"乃与夫人刻玉符,约以为适嗣。"确立异人为王位继承人。在赵时,吕不韦宠爱的一个美貌的歌舞姬,异人十分爱慕。吕不韦就把她送给了异人。不久美姬便生下一子,取名政,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。公元前255年,异人与吕不韦由赵归秦,吕不韦让异人穿楚服去进见华阳夫人,因华阳夫人原籍楚国。果然,华阳夫人非常髙兴,当场叫异人改名为子楚。
公元前250年,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,子楚为太子。但安国君登上宝座三天就去世了,子楚继位,是为秦庄襄王,吕不韦任相邦(宰相),封"文信侯",自此开始,秦国的军政大权开始掌握在吕不韦的手中。然而,子楚即位后三年又死了,年仅十三岁的太子政(即贏政,秦始皇)继位,吕不韦再次出任相邦,号称"仲父",辅孤理政,稳定了秦国政局。
此时的秦国经几代人努力,已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,由秦来完成统一已是大势所趋。吕不韦任相邦后,仍然坚持用兼并战争来实现统一,并在军事理论上给以论述。他主编的《吕氏春秋》指出兼并战争的不可避免,强调秦国发兵是"讨暴安良"的义兵,阐述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,以及随敌情变化制^战略战术等。但当时的六国还有力量同秦国抗衡。公元前249年,庄襄王元年,东周君纠集各诸侯国发动了进攻,"东周君与诸侯伐秦,王使相国帅师讨灭之。周既不祀,周比亡"。吕不韦亲自率兵击退这次进攻,攻灭了东周,"尽入其国","东西周皆入秦,周既不礼。"从此,东周君灭亡了,这不仅是东周最后一个属国的灭亡,也使秦取得了河南(今河南洛阳)等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,而重要的是结束了延续八百年的天下共主的所谓正统的最后统治,秦一统天下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。
接着,吕不韦又积极进攻,一鼓作气,派蒙鸯东伐韩,取得成皋(今河南荥阳西北),秦的边界逼近魏的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建立了三川郡(黄河、洛水、伊水之间),中原的心脏地区从此为秦所占有。公元前249年至248年,秦完全占有了韩、魏上党郡(今山西东南部〕,并北向攻赵,设置了太原郡。至此秦占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区,进出太行山的要道控制在秦的手中。
公元前244年,吕不韦代理朝政后,并不满足已取得的胜利,又派蒙骜攻韩,取得十三城。次年又攻魏取二城。 第三年兵分三路向魏进攻,共取得二十城,设置东郡。魏都大梁已处在秦的三面包围之中。公元前241年,"韩、魏、赵、卫、楚共击秦,……秦出兵,五国兵罢,拔卫迫东郡。"秦国又一次打败了五国合纵攻秦。公元前238年,秦又攻取了魏的垣、蒲阳,这样便扩大了东郡,使东郡从三川郡以东,沿黄河南岸向东边伸展,横插在赵、魏、齐三国之间。从此,秦的领土就和齐相接,这就截断了赵与韩、魏两国之间的联系,造成了秦分割三晋,可以各个击破的有利形势,为最后灭掉韩、赵、燕、楚、齐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兼并战争的节节胜利,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,它们再也没有力量来阻挡秦统一了,作为即将统一中国的秦国的相邦吕不韦,必然要研究思考完成统一的军政策略,以及如何统治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问题。因此吕不韦组织人力,集中宾客三千人,令其著书立说,于公元前239年,编写成《吕氏春秋》。
《吕氏春秋》分为十二纪、八览、六论,共二十六卷,一百六十篇,二十余万言,"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",故而《吕氏春秋》被人称为"杂家"。但它庞而不杂,融汇儒、道、墨、法、兵、农、名等诸子各家学说,有取有舍,兼容并包,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思想体系,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学说。
随着战国末年各学派逐渐统一的历史趋势的出现,吕不韦主张博采众长,"假人之长以补其短",即不拘一家取长补短,突破各学派排斥异说,定于一尊的做法,建立一种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。按照这一指导思想,《吕氏春秋》承继了儒家"德政"和"重民"的思想,摒弃了儒家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谈;批判墨家的"非攻","救守",却赞同墨家"尊师","节葬"的主张;吸收法家的"变法"、"耕战",但反对法家一味地强调"严刑峻法"。由此看来,《吕氏春秋》对各家学派的取舍,是以如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为标准的。虽然《吕氏春秋》融合百家有缝缀痕迹,前后矛盾,重复,但这种建立思想体系的方法却包含有科学、合理的因素,也给人以启示。
吕不韦在政治上主张结束分裂,谋求建立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的封建王朝。《吕氏春秋》认为战国之所以成为一个"乱世",是由于"诈术并行,攻战不休"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的。为此,提出"一则治,两则乱"的观点,把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同社会的治乱安危联系在一起。这样,《吕氏春秋》认为"乱莫大于无天子",最要紧的是拥立"新天子",重建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权,以结束分裂割据的状况。而为了政令的统一,吕不韦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,即所谓"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。""执一"就是中央集权制。如何实现中央集权制,吕不韦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统一的封建等级制度,即"正名分"并把这当作是控制臣下的手段和方法。在施政方针上,吕不韦倾向于"德治",辅以法治。他把行德、义放在首位,否定法家的单纯强调刑罚。这实际上就是软硬兼施,政治说教与暴力镇压相结合的统治方法。对法家所提倡的君主必须有"权势",懂"君术",他表示赞同,但《吕氏春秋》却说:"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",劝君主"清静无为",不必事事躬亲,让臣子去竭诚尽力。这种看似矛盾,既强调君主集权,又力劝君主无为的虚君实臣的主张,实际上正反映了当时秦国政治生活的矛盾,两者的统一也说明,是吕不韦现实中的政治需要,当然,后来事情的发展走向了他愿望的反面,这是他所始料不及的。
公元前237年,吕不韦被秦王政宣布与一起宫廷政变有牵连,而下令免相,出居封地河南(今河南洛阳),第二年又下令把吕不韦流放蜀地。不久,吕不韦在流放途中"饮鸩(毒酒)而死"。
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出身商人而成为政治家、思想家的一代奇人,他两任相邦,积极推进统一全国的事业。 "秦灭六国,盖始于魏冉,而成于吕不韦、李斯。"这个评价是中肯的,是待合历史事实的。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与吕不韦的功业是有密切联系的。同时,为了给秦的统一事业作舆论准备,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,创立了新的统一学说,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内容。虽然作为商人的吕不韦迈上政治舞台后,不免贪求利益和权势,但他对秦的统一事业是有突出贡献的,他主持编写的《吕氏春秋》,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。